僑愛佛教講堂信徒
──蓮友天地_僑愛佛教講堂信徒 張志仲、沈雅雲居士闔家,佛化家庭的表率
僑愛佛教講堂從民國53年舉行第一次落成開光典禮以來,已經走過半個世紀,隨著社會變遷,以及信眾年齡層逐漸攀升,講堂的弘法步伐也朝著承先啟後的方向轉進,新一代信眾中最有代表性的,就是沈雅雲居士一家了。
沈雅雲居士今年四十多歲,在老菩薩雲集的僑愛講堂,算是年輕的「新生代」,特別的是,雖然學佛資歷不比老菩薩們,她卻與家裏的師兄張志仲居士經營著一個佛化家庭,不僅夫妻倆與母親詹月桂居士都已皈依,連家裏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兒女張佑誠、張瑜庭也都在前任住持天蓮法師的見證下皈依佛門。
沈居士除了自己固定每週五到講堂做打掃義工培福之外,每逢法會更是全家出動:廚師退休的母親到大寮幫忙,她自己與家裏的師兄則悉聽師父安排,任何比較粗重的護持工作都歡喜承擔。她們把每次到講堂參與共修視為「福慧雙修」的好機會。張志仲居士說:「在哪裡都可以修行,但在年輕人較少的僑愛講堂,既可以協助師父與老菩薩們做護持義工,又可以學習佛法智慧,不是一舉兩得嗎?!!」
做為講堂「新生代」信眾,沈雅雲一家與講堂的因緣,主要從親人往生、師父們慈悲化導開始。這個佛化家庭中,最早與講堂結緣的是張志仲居士。廿年前父親往生,他在姑姑的介紹下將父親安奉在僑愛講堂,開始與佛法的「第一次接觸」,儘管當時接觸的檀度師父很慈悲,但他笑稱自己當時畢竟年輕貪玩,加上工作在外縣市,只有休假日會到講堂禮佛。後來,在乘度法師駐錫期間,沈雅雲居士父親往生了。因為師父慈悲,加上她注意到佛堂雖然很好,卻缺乏男眾與年輕義工,因此她開始主動承擔。從自己每週五固定做打掃義工開始,在外地工作的師兄只要休假回來,也加入護持行列;接著,娘家的母親—廚師退休的詹月桂居士也加入協助護持大寮;兩個孩子在家長的「身教」之下,放假時也加入護持行列。問她為什麼願意這麼做?夫妻倆異口同聲地說:「因為師父一直鼓勵我們,回道場要抱著回家一樣的心情,我們就是把這裏當成家了。」近幾年來,法會時全家總動員到僑愛講堂,已經變成沈居士的」家庭活動」。
不管在講堂或是在家庭中,沈雅雲與張志仲居士都扮演上有老、下有小、必須承上啟下的角色,所以對佛法在現實生活的應用,感受特別深刻。剛開始,他們都因為師父的慈悲化導,放下對往生親人的執著。漸漸地,在師父們的開示中,也積累了許多處世的智慧。張志仲居士說,他將經常將師父的開示拿回去用在生活中,體會到不執著,煩惱就減輕;不生氣,家裏就和諧。點點滴滴的體會,讓他深感學佛不是在求未來可以得到什麼,而是當下就可以得到利益!沈雅雲居士也分享:以前以為學佛只是學誦經,聽了師父開示,更理解佛法可以用在生活中,比方說她雖然沒有婆媳問題,但夫妻多少會有摩擦,學習佛法智慧,就不會在日常溝通中鑽牛角尖。
此外,他們都認為,讓孩子親近道場,可以讓他們學習尊師重道,這是比知識更重要的生活教育,可惜目前針對國中、國小學童的課程很少,這是佛堂信眾高齡化的主因。因此,他們建議講堂可以多開設一些適合親子共同學習,或是針對青少年的課程與活動,讓父母親可以帶著家裏的小菩薩多來道場種善根、培福田,如此講堂信眾的年齡層就有機會可以向下紮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