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9年12月28日~110年1月3日 華嚴佛七

文/釋天學法師

       僑愛佛教講堂於109年12月28日至110年1月3日舉行華嚴佛七,每日有七支香,前一天下午灑淨儀式,祈請十方諸佛菩薩及龍天護法光降法筵,攝受眾生,用功之時無有障礙。華嚴佛七為專念「大方廣佛華嚴經、華嚴海會佛菩薩」,意即緣念佛、法、僧三寶,優游於華藏世界海中,修學佛法,永不退轉。自莊住持於會中為大眾講解華嚴「信滿成佛」,以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為主,談十種信心,為信眾開示:學佛之初以信為基礎,成佛之時乃信滿成佛。所謂佛七,乃是在七日中用功精進,透過禮拜三寶、稱讚三寶、供養三寶,從聞、思、修中,攝心在定,增長智慧。自莊住持強調應以法攝心,「佛」代表「覺」,「法」代表「正」,「僧」代表「淨」。憶念佛功德、憶念法殊勝,將佛、法放在心中,使內心淨化。佛七中,口念佛,意想佛,身禮佛,此正是三業清淨。若能信佛、學法、敬僧,安住正念,則能堅定正智,使自己惡習消弭,善根增長,發揮淨化身心的力量。此才是自利、利他的善巧法門。

 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自莊住持在佛七中,以「信滿成佛」為主題,引用《華嚴經》中第二會的經文來說明。此會六品經文,以文殊師利菩薩為會主,說明十信法門之內涵與特色。其中〈如來名號品〉、〈四聖諦品〉、〈光明覺品〉乃詮釋信之對象(佛的身業、語業、意業);後三品〈菩薩問明品〉、〈淨行品〉、〈賢首品〉,則分別從信的解、行、德(佛陀修證的內涵),闡明發起菩提心的「十信法門」。此「信」非一般的信,它是一種智信,信佛的果德,並由此生起菩薩的廣大行,成就殊勝佛果。經文中,述說如何能正信不退,生如來家,得信滿成佛之道。

 

 

      《華嚴經》卷十三〈菩薩問明品〉,此品經是文殊師利菩薩與九位菩薩的問答,九位菩薩分別作答完畢以後,此九位菩薩再一起問文殊師利菩薩問題。菩薩如此相互提問,是要藉此問法,獲得智慧,故稱「菩薩問明」。文殊師利覺首菩薩等十位菩薩,互為主、伴,講述十信菩薩所應修的十種心。此十心為:信心、進心、念心、定心、慧心、不退心、戒心、護法心、願心、迴向心。此十種心能助成信行。以下十位菩薩代表每種發心,略述如下:第一、文殊師利菩薩主信,從初發心到證得佛果,不離信心,所以文殊菩薩代表十信中的「信心」,具求佛智慧,能夠理解佛境緣起甚深之理。第二、覺首菩薩,即表「定心」,能觀心性,有志求勝之法,亦具備觀察緣起甚深之能力。第三、財首菩薩,代表「念心」。財是功德法財,是智慧、德能,從念心而來。故四念處是智慧,要深入觀察,才能夠成就自我的功德法財。第四、寶首菩薩,表「戒心」,三聚淨戒無缺,猶如寶珠,具修習善根德行,理解業果甚深之道理。第五、德首菩薩,即「護法心」,具愛樂大乘之信德,能理解說法甚深之理。第六、目首菩薩,代表「願心」,具供養諸佛之德,故能如願導行,明瞭福田甚深。第七、勤首菩薩,表精進修行之「進心」,具親近善友之德行,理解近佛善友,聞教法故,因而能夠理解教化甚深。第八、法首菩薩,代表「不退心」,如說修行,具心常柔和之信德,能夠理解正行甚深之理體。第九、智首菩薩,即「慧心」,十度具修,有遭苦能忍的德行,能理解助道甚深之法。第十、賢首菩薩,即「迴向心」,以歸一道,迴向真如,具深心平等之信德,明白一道甚深之內涵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住持逐一為大眾解說經文及法義,還反覆叮嚀,提醒大眾,要將此十種心深入心中。〈賢首品〉云:「信為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法」。《大智度論》亦云:「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。」由此可知,信心的重要,在信、解、行、證的學佛過程中,「信」為基礎。若能依三寶而起信,依信而起行,則能具足信德,信解如來甚深因果,具得正信涅槃。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自莊住持以〈淨行品〉中,文殊師利菩薩回答智首菩薩的「善用其心」,期勉大眾:學佛之要,在於用心,依法修學,淨化身、口、意三業,將佛法行持在日常生活當中。華嚴菩薩,依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的六個修行階位,從凡夫發心,到圓滿佛果。《華嚴經》云:「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。」華嚴經教乃是圓教法門,一位即一切位,一切位即一位。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正覺等。此乃依普賢法界帝網重重,主伴具足,故名圓教。此乃從因地心,到果地覺,說明信滿成佛。

 

 

       佛七圓滿日,當天上午大迴向,接著午供。下午圓滿普佛之後,自莊住持準備獎品及獎狀,頒發給精進參與佛七的信眾,以及大寮辛苦的義工菩薩們,在住持慈悲善巧的規劃下,最後是人人有獎,個個法喜充滿!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回上頁
上一則
下一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