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10-11~10-20 秋季華嚴誦經會

菩薩為利諸群生 勝解廣大讀華嚴 行道修習一切智 斷離諸垢出三界

文/天學

    桃園市大溪區僑愛佛教講堂113年10月11日至10月20日,啟建十永日秋季華嚴誦經法會,住持天照法師主法,常住僧眾共同領眾參與。此乃接續春季華嚴誦經會後的第四十一卷至第八十卷經,每年春秋二季誦完一部《華嚴經》。本次從第七會到第九會,由差別因、差別果到平等因、平等果,〈十定品〉後的修因契果生解分至依人證入成德分,從等覺至妙覺。若干資深信眾十天中皆準時全程參與,每日分五支香,早上八點至下午四點三十分結束,法會過程除了念誦經文唱誦「華嚴字母」,第二支香分別由天蓮、天學、天聞、天照等法師輪流開示,後接華嚴午供,大眾隨著法會緊湊的步調,皆能身心安住,同遊華藏莊嚴海,共入菩提大道場。

 

 

    整部《華嚴經》從初發心至完成佛陀本願之過程,於中皆不離普賢菩薩的行願實踐。首日至13日,寺主天蓮法師開示述說:〈十定品〉屬第七會,九會中的第二次回普光明殿,所說為十信法門,七會之普光明殿,顯成就等覺位不離於正信,等覺位成就亦不離三賢十聖之修行,六位因法皆成就,方能顯法地之莊嚴,佛德的成就是從覺悟中甦醒而來,以「一念」相應法界,入「剎那際三昧」即是「圓融」,等、妙二覺將五十二位階之別,會歸於總,起果德大用,等同於佛。

 

    〈十定品〉為修因契果生解分,乃親證之位,以普賢為依因、依人、依法之定用,所行為表法,就證入成德分的〈入法界品〉說明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回參普賢菩薩。〈十定品〉為親證等覺位菩薩之定用,親證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故知人人本具佛性,唯以一佛乘觀點為所詮「覺心初起,心無初相」乃始覺同於本覺,究竟覺是果,以得果才能知融通於〈十定品〉之前。

 

    〈十定品〉就修行的位階,為修因契果生解分的差別因,是位後的因相,住位到等、妙覺位的六位因法,從因中說所證之果,是因賅果海,若就果德來說則是果徹因源,此等覺位菩薩的一乘菩薩,則以當生成就的普賢行願為行法。此品等覺位菩薩之定用,藉「普賢道」來呈顯。乃如來自入剎那際三昧,令普賢菩薩代說此十大三昧,以「大」顯非一般之禪定,而是等覺位大菩薩之正定用,其定中不僅能善知善覺,更能顯智慧之妙用,所以此定以大三昧為其顯現,有別於小乘行者的定中不能覺知。

 

    10/14.15法會第四日,天學法師開示:此時進入第八會〈離世間品〉,屬「託法進修成行分」,是解後起行之圓融法門。約行來說,〈離世間品〉為「成行因果周」,故普賢行實含賅六位之行。我們談如何透過仿效普賢菩薩的修學,用心畫出一個雖處世間卻無染著的莊嚴淨土,這才是所謂的離世間。

 

 

    普慧菩薩雲興二百問,普賢菩薩回覆二千酬,為求佛法者一層一層的解析、說明如何修習菩薩道,其中有段經文說有十種捨離魔業的方法?修學菩薩道,定要有種眾生行。眾生行則是成熟善根的有情。行者應和眾生打成一片,深入人間、深入社會,而非受眾生影響,進而引領眾生向善走趨向光明。實際生活的點滴就是學佛之基礎,更是做人的基本原則,俗話說「同流不合污」,此是艱難之境界,亦是種捨離魔業。

 

    此〈離世間品〉是第二遍約行說,經文所寄歡喜行經曰:有一願要令一切眾生成無上菩提,此與〈十行品〉中的「願諸眾生食我肉者,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甚是雷同。〈離世間品〉還說:「為一切眾生各別示現成等正覺清淨無畏大師子吼,以本大願周遍法界,擊大法鼓,雨大法雨,作大法施,於無量劫常演正法。」與〈十行品〉中的「我當盡學諸佛所學,證一切智,知一切法,為諸眾生說三世平等、隨順寂靜、不壞法性,令其永得安隱快樂。」此皆一樣全是法施。

 

    如何普賢行?是把普賢行融入生活中作修行指標,普賢行若能社會化、大眾化,那此法門當真非比尋常。一般有情因想要勤修妙行故恒不放逸實為堅難,若能恆持不放逸則是捨離魔業,因此;不管吾人如何聽聞、如何依止、如何學、如何行、如何隨順、如何發願…若能隨時隨地的覺察到自我身心,若真能了悟此心,此則是行於佛道捨離魔業。此種生活功夫人文表態,若談修行;首先得檢視自己是否有個正確學佛心態(正信)?為要避免成為污器(充滿邪見),覆器(覆藏、我慢無法學習),以及漏器(無法憶念善思惟)若能遠離此三種狀態,則為捨離魔業。

 

    10/16日華嚴蓮社住持天聞法師開示:《華嚴經疏》記載:德雲比丘修般舟三昧,《探玄記》亦如是說。般舟三昧是念佛能見佛之三昧,與一行三昧相近似,若修成則見「現在佛」,能於定中見十方現在的一切佛,此稱般舟三昧。德雲比丘所印證「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」。

 

 

    此廣大法門依《華嚴經疏鈔》言:《大智度論》卷三十四曰:「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,般舟三昧為父故。」《華嚴經鈔》又云此法門亦有十種義:一、如疏引《智論》;二、依佛方能成勝行;三、功高易進以獎故;四、觀通淺深能偏攝故;五、消滅重障為勝緣故;六、雙兼人法易加護故;七、十地菩薩皆念佛故;八、三寶吉祥,初此念佛、海雲聽法、善住依僧為次第故;九、即心即佛為一境故,十、為表「初住」發心住,緣佛發心樂供養故。

 

    德雲比丘還向善財介紹說明二十一種念佛法門,此21種總歸於第二十一「住虛空念佛門」。因隨相異,故有多門,與前法、報、化三身之十門互有開、合,此二十一者,是約略之說。若依華嚴重重無盡念佛門,乃含性起圓通事事無礙義,此一念佛門即含攝一切念佛門、一切念佛門即攝入一念佛門,無量無邊之念佛法門,即如第二十一「住虛空念佛門」即攝一切念佛門。

 

    10/17、18、19日住持天照法師開示:有曰:「無不從此法界流,無不還歸此法界。」法界亦是法身或法性也是法相,爲萬法真實之理性,清净平等。法界又稱如來藏,無處不在,原本即有,此是吾人不能用覺觀或想象看到的。《華嚴經》的六位行法特色在「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。」由十信滿心即能頓翻彼際,以因果相契不離初心,此乃圓融而論的因果相攝,「因是果中之因,得果不捨因故,果是果中之果,大用無涯故。」法界又稱;真如、真心、真空毗盧遮那、本來面目、如意珠、涅槃佛性。

 

 

    〈入法界品〉是進入充滿慈悲與智慧之境界,入毘盧遮那法身,證真如無障礙法界,出離外在世俗之假相差別,深入内在體性平等無差別相,心與境雖二即一,二而不二。證入果法界(本會),證入因法界(末會),修行由漸走至頓,後才有頓,無漸是無頓的,從本至末,須由漸到頓。《華嚴經》的宗旨:始末不二,因果不二,漸頓不二,此乃一乘之大乘境界。妙明真心,人人具足,如何證一真法界?仍須由漸到頓,由因到果,修行無法懼怕路長,吾人只要肯發心,如屢實踐,要成佛還是很快的。

 

    佛陀二千多年前,於菩提樹下始成正覺時所說:「奇哉!奇哉!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」此意即是,我們每個人皆有無量無邊的潛能、皆有成佛潛能,每個人皆能成佛,此乃天下最大之寶藏。但;眾生不知自己乃人間之寶藏,凡事皆向外追求,產生諸多荒謬的無明與認知。千年前佛陀早已察覺到此一秘密,故佛陀告訴大眾,一定要相信自己是可以成佛的。

 

 

    10/20第十天法會圓滿日,本為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,適逢秋季華嚴誦經法會。住持說道印度是個重男輕女的社會,然而《華嚴經》中女眾佔著極重要地位,如法雲地階位的釋種瞿波女、等覺位的摩耶夫人,還有諸多的夜神全是女眾,此中更顯佛教的平等觀。當天下午1點30分誦《華嚴經》卷第八十,第五支香禮佛大懺悔文、蒙山、普佛拜願及送聖等。常住僧眾個各法喜充滿,住持再次謝謝,法會期間協助講堂大寮及大殿的義工菩薩,從早到晚沒有一天缺席,大家戴著滿滿祝福,願身心安康、吉祥如意、菩提道上福慧駢臻,早成佛道。

 


回上頁
上一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