稽首圓通大覺海度人 登三摩地無差別利生
文/天學
僑愛佛教講堂114年7 月13日,農曆6月19,啟建「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法會」。早上9點,第一支香諷誦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卷第二〈信解品〉第四、〈藥草喻品〉、〈授記品〉第六;第二支香接續誦持至〈化城喻品〉,恭請住持天照法師為大眾開示。
住持首先播放本年度暑期「兒童夏令營」的簡報影片,簡報中我們目睹童年的歡樂與天真無邪。把握孩子還願意膩著父母的時光,讓孩子心裡存下幸福記憶,此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。長大後,會清楚的記得共同擁有的聯繫,實屬一份童年美好佳話,孩子成年後面對生活中各種難題之準備,此份曾經擁有的溫馨經歷,讓孩子在面對挫折或是心裡難受時找到鼓勵和安全感!
所以我們今天就談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:父母是兒童第一個老師,是重要的教育者與教養者,父母透過示範、照顧、輔導、傳授生活經驗亦提供生活環境給予文化的教養。少子化趨勢下,兒童教育已不再是老師和學校的責任,家庭同樣扮演重要角色。父母同時是子女安全的依附者,能滿足兒女精神上的需求,子女的幸福感會增高,以致學習動機提高,轉型社會中,父母參與家庭子女的教育過程,似乎誰都不能缺席。
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,尤其是「強迫」的教育,是複雜且具爭議性之議題。父母有權管教子女,但管教方式應以子女的身心健康為前提,並符合比例原則。 強迫式的教育,在短期內或許看到效果,但長期來講,可能會對子女的心理健康、自信心和學習動力產生負面影響。父母對子女的學業、未來發展過度干涉或施壓,要求子女達成父母的期望,而非尊重子女的意願和興趣。 此種教育方式對子女的身心健康會造成負面影響。
不想讀書,爸媽怎麼說都沒用,有的人是非得撞上現實才會轉彎,也有人明知過得不好,仍如如不動。 父母逼出的結果;太緊會斷親子關係,太鬆孩子想回頭時,來不及了。 現實的門檻「沒辦法逼孩子考前幾名,但至少要有基本能力,那天他醒了,還可追得上。
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境,父母是關鍵引導的作用。人生不是一場考完就結束的遊戲,是一關接一關的長跑。比分數更重要的,是要在每條道路上的堅持。一個人能否度過難關,並不取決於忍耐力,而是有效於他能否明白所有好與不好皆是生活的一部分。過得輕鬆,有時會跌倒,但只要你願意站起來,每條路皆屬於你。
故不要急著定義自己的價值,不要因為一些起伏就否定未來。此只是人生其中的一站,真正的好戲,還在後面等著我們去闖。若如此將變得更強大,會走出屬於自我的光明。
今天趁觀音菩薩成道紀念之日,此時是盂蘭盆法會前加香時段,下午13點30分,誦《妙法蓮華經》由〈化城喻品〉爾時大通智勝如來〈五百弟子受記品〉第八至,〈安樂行品〉第十四無量眾所敬接蒙山施食。法會圓滿提醒大眾:常樂我淨,舉足皆是;生老病死,無塵不入。恭逢觀音菩薩成道紀念日,期許大眾修習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之精神,讓自己善根在心中茁壯成長,不僅自利,還利他,駕般若之慈航,救度一切眾生,願與佛菩薩一同修行,於普賢道上,永不退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