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8年3月24日 觀世音菩薩聖誕紀念法會

       108/03/24講堂啟建觀音菩薩誕辰紀念法會。此法會幾乎年年與「春季華嚴暨清明報恩法會」同期,常在春季華嚴法會內一併舉行。今年觀音誕辰法會日期較清明法會為早,在農曆二月十八日(國曆三月二十四日)星期日舉辦慶祝活動,信眾踴躍參與,感念觀音菩薩的慈悲化度之恩。會中備有香花、水果、壽桃、壽麵等種種供品,上供諸佛、菩薩,並分享給參加法會的信徒大眾。

   

       上午九時法會開始,第一支香至誠唱誦戒定真香、大悲咒、觀音讚偈、觀音聖號及拜願等;第二支香由自莊住持開示觀音菩薩如何於娑婆度世的因緣,並談到佛教中發願度眾的大菩薩,有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薩、廣修萬行的普賢菩薩、發大願的地藏菩薩等。在這些菩薩中,為何信仰觀音菩薩的眾生超過其他的大菩薩呢?

   

       民間一般家庭內設有佛龕的,幾乎都供奉觀音菩薩聖像。家中有孩子不好養的,常帶到寺廟,禮拜觀音菩薩,給菩薩當乾兒子或乾女兒,希望仰仗菩薩的加持力,讓孩童平安長大。諸如此類的民間習俗,反映了觀音菩薩與世人結緣非常深厚。

 

   在《妙法蓮華經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中,說明觀世音菩薩普門圓通之德,展現「千處祈求千處現,苦海常作度人舟」的悲願。所謂「普」者,即「多」之意。觀音菩薩的法門,即是「普門」,也就是「多門」之義。世間眾生,根性各各不同,造作不同的業,在生死輪迴中受種種的苦。慈悲的觀音菩薩,觀見眾生受苦,還入娑婆世界,示現三十二應身,尋聲救苦,眾生應以何身得度,則現何身為其說法。如此廣濟,可謂大慈大悲!觀音菩薩悲願宏深,法門廣泛,廣度有緣之人。以下,分三點說明:

 

一、已證圓通,迴入娑婆

    在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中,記載:觀音菩薩於無量劫前已經成佛,號為「正法明如來」,以慈心悲願,倒駕慈航,再來娑婆化度有緣眾生。其於極樂世界輔弼阿彌陀佛,此佛入滅後,繼承佛位,名為「普光功德山王如來」;所成就淨土,名稱「眾寶普集莊嚴世界」。

    觀音菩薩尋聲救苦,聽聞其名,即獲福無量,因而有「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」之稱讚。於此緣故,觀世音菩薩與苦難眾生最能相契相應,為苦難眾生之依怙。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法華會上說法時,觀音菩薩乃八萬多位菩薩中首要的十八大菩薩之一。至今廣為漢地所念誦的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〉,講述的便是觀音菩薩不可思議的神通功德力。

 

二、至心稱念,即離苦難

    觀世音菩薩是大乘佛教裡代表著諸佛的菩提心,擁有慈悲胸懷,是大悲救度一生補處之大菩薩。《妙法蓮華經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中,佛陀告訴無盡意菩薩:「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,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」若世間眾生遭遇苦難或急厄,至誠懇切地向菩薩祈求救濟,即得解脫。如何能與觀世音菩薩有感應呢?感應道理亦非常微妙,「感」是因,如「聲音」;「應」是果,如「谷響」。對山谷喊,叫做感;山谷中有聲回應,叫做應。感應又像敲鐘,「大叩則大鳴,小叩則小鳴」,有多強的誠心、多大的善心,感應就有多強、多大。因此,不管是誦經,還是念佛,其要訣只有兩個字──「至誠」。古人說:「精誠所致,金石為開」,便是這個道理。

 

        在學習、修練中,即使世間的才藝,都要有誠敬心,才能修學成就,才能精微入神。何況要感通佛、菩薩,怎麼能不至誠恭敬?心誠則靈,要獲得菩薩加持,亦不能有任何懷疑。細讀《觀音感應錄》,很容易發現,得感應者皆有一共通性,即是「恭敬真誠」。眾生心和佛心相通,誠心祈求,佛、菩薩當然回應。所以誠心念觀音聖號,一心專注,真誠懇切,定得無上加持,無不感通。

 

三、普門為廣,三輪齊轉

   《妙法蓮華經•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中,無盡意菩薩向世尊提出三個說法:觀世音菩薩何緣遊此娑婆世界?此為菩薩身輪。觀世音菩薩如何為眾生演說妙法?此為菩薩口輪。觀世音菩薩以何種方法利益眾生?此為菩薩意輪。此身、口、意三者,在眾生位上,稱「三業」。三業不彰,牽引輪轉,六道不斷。在佛、菩薩的果位上,則被稱為「三輪」。三輪齊轉,能滅卻眾生的無明煩惱,使其離苦得樂!

 

       依佛法的觀點,觀世音菩薩並無離開極樂世界,仍在阿彌陀佛身邊輔佐,度化眾生。其不動本際,來遊娑婆世界及十方世界,正所謂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。何處眾生機緣成熟,菩薩即隨處現身度化。若人人稱念觀音菩薩聖號,學習菩薩大慈大悲、尋聲救苦之精神,深切體證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則無事不辦。

   

       今日參加法會眾等,若有人發起和觀音菩薩一樣的悲願之心,即可成為如觀音菩薩隨緣接引眾生的一雙手。若有成千上萬的人如觀世音菩薩的發心,則可成為救度眾生的千手千眼。自莊住持期許與會大眾,應學觀音菩薩悲智雙運,與觀音菩薩同心同願,長養慈悲之心,消弭人心之瞋恨,止息人間的鬥爭,甚且發願拯救世上所有不幸,給予全人類生活上的幸福與心靈上的快樂,使社會更加安樂,愈趨祥和!

 

 


回上頁
上一則
下一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