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9年3月27日~4月5日 春季華嚴誦經會暨清明祭祖法會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文/天學法師     

 

       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,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,為配合政府防疫措施,避免群聚集會活動,本年度「春季華嚴誦經暨清明祭祖法會」期間,講堂全體法師、大學部學僧,如期誦經、超薦迴向。在法會前,講堂公告:請信眾留在家中自行做功課,或依法會程序,同步誦持《華嚴經》,並於法會圓滿日迴向功德。為避免COVID-19新冠肺炎疫情傳染,僑愛佛教講堂事先準備口罩、體溫槍、酒精、漂白水等防疫物品,並請進入講堂的居士戴口罩、量體溫、酒精噴手,及每天用漂白水消毒大殿、超薦壇場、寺務處等環境,維護大眾安全。

防疫期間,人們減少外出。法會之前,自莊住持帶領常住僧眾加香誦持《地藏經》7部,《金剛經》、《藥師經》、華嚴三品經――〈淨行品〉、〈梵行品〉、〈普賢行願品〉各21部。避免對疫情產生恐慌,建議居士在家多受持經、咒、佛號,將身心安置在經典、佛號中。籲請大眾虔誠一念心,不論居士在家自修,或僧眾在講堂諷誦《華嚴經》,以此法會功德,一起迴向新型冠狀疫情早日平息,人們身心安康,回歸平靜生活,並將此功德迴向給歷代祖先、過往親人等,得生淨土!

 

 

  

 

        3月27日法會第一天,上午八時,自莊住持率兩序大眾及大學部學僧,在唱虔誠奉獻法王中揭開本次法會的序幕。每日第二支香,自莊住持開示經文法要,將四十卷的《華嚴經》,由〈世主妙嚴品〉至〈十定品〉,提綱挈領,講說各品要義,使大眾在讀誦《華嚴經》時,能理解經中義理。在解說經文內涵與修行重點後,住持提醒大眾,如何跳脫凡夫不正思維的模式?如何學習諸佛、菩薩的慈悲度生的事蹟?體悟《華嚴經‧十行品》真實行中所說:「如說能行,如行能說」的要義,將佛法運用在日常處事、或自己的精進中。

   

        佛說法前,必先入定思惟法義,以及審查根機。如說《法華》時,入無量義處三昧;說《般若》時,入等持王三昧;說《涅槃》時,入不動三昧。在此華嚴誦經會上,如何讓自己的內心澄淨,融入經文中,體會華嚴海印道場。先要了解《華嚴經》七處八會中,每一會均有別定,第一會入如來藏三昧,乃至第八會入師子奮迅三昧。海印三昧,即此七處八會所依之總定。海印者,約喻以立名,即以大海風止波靜,水澄清時,天邊萬象巨細無不印現海面;譬喻佛陀之心中,識浪不生,湛然澄清,至明至靜,森羅萬象一時印現,三世一切之法,皆悉炳然,無一不現。

   

        華嚴祖師在講解《華嚴經》時,分別說明有三賢、十聖之修行階位。何為三賢、十聖?三賢,是指修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法門的菩薩。賢,謂賢善調和,即指修善根而制伏煩惱,使心調和的三種修行階位。十聖,是指十地位的聖者,修十地菩薩行,每一地代表一聖。十地菩薩皆已斷惑,證會正性,故稱十聖。

   

       本次法會,自莊住持以〈十住品〉為主軸,其他品會,皆重點提出。菩薩行者欲入「住位」中,須發十種心,使十信圓滿成就。十住法門,是在須彌山頂忉利天宮妙勝殿上宣講。其經文包含:〈昇須彌山頂品〉、〈須彌頂上偈讚品〉、〈十住品〉、〈梵行品〉、〈初發心功德品〉、〈明法品〉等六品經,共成十住法門。十住是屬下賢位。

 

        菩薩四十二階位中,分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等位。十住菩薩所修,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》卷17〈十住品15〉所說:「慧住於理,得位不退,故名為住。」菩薩以般若空慧,安住於理。以般若空慧解理、事,內心在道,得修行位。〈十住品〉中,第一為初發心住,經中云:「云何為菩薩發心住?此菩薩見佛‧世尊形貌端嚴,色相圓滿,人所樂見,難可值遇,有大威力;或見神足;或聞記別;或聽教誡;或見眾生受諸劇苦;或聞如來廣大佛法,發菩提心,求一切智。」從經文可知:菩薩修行,或緣佛智而發心,或因觀眾生苦,發菩提心,求一切智。

 

        第二、治地住,經云:「此菩薩於諸眾生發十種心。何者為十?所謂:利益心、大悲心、安樂心、安住心、憐愍心、攝受心、守護心、同己心、師心、導師心。是為十。佛子!此菩薩應勸學十法。何者為十?所謂:誦習多聞,虛閑寂靜,近善知識,發言和悅,語必知時,心無怯怖,了達於義,如法修行,遠離愚迷、安住不動。」菩薩發十種心,從利他的悲心中,親近善知識,修學諸法,如法修行,對治自心。

 

        第三、修行住,經云:「此菩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。何等為十?所謂:觀一切法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、無作、無味、不如名、無處所、離分別、無堅實。」因眾生不知緣起如幻,空無實相,執為實有,起種種煩惱,受種種苦。若能以智慧觀察一切法,了知一切法無常相,內心不起執著,即可免離生死之苦。

  

       第四、生貴住,經云:「此菩薩從聖教中生,成就十法。何者為十?所謂:永不退轉於諸佛所,深生淨信,善觀察法,了知眾生、國土、世界、業行、果報、生死、涅槃。是為十。」菩薩由前之妙行,冥契妙理,生於佛家,種性尊貴。

 

        第五、具足方便住,經云:「此菩薩所修善根,皆為救護、饒益、安樂、哀愍、度脫一切眾生,令一切眾生離諸災難、出生死苦、發生淨信、悉得調伏、咸證涅槃。」菩薩所修,皆為救護、度脫眾生之苦,修學種種利他之智慧,方便化導眾生。

 

       第六、正心住,經云:「此菩薩聞十種法,心定不動。何者為十?所謂:聞讚佛、毀佛,讚法、毀法,讚菩薩、毀菩薩,聞讚菩 薩、毀菩薩所行法,於佛法中,心定不動;聞說眾生有量、無量,有垢、無垢,易度、難度,於佛法中,心定不動;聞說法界有量、無量,有成、有壞,若有、若無,於佛法中,心定不動。」此菩薩成就般若智慧,無論聽聞讚美或毀眥之語、世界成壞之相,其心不動。

 

        第七、不退住,經云:「此菩薩聞十種法,堅固不退。何者為十?所謂:聞有佛、無佛,有法、無法,有菩薩、無菩薩,有菩薩行、無菩薩行,有菩薩修行出離、修行不出離,於佛法中,心不退轉;聞過去有佛、過去無佛,未來有佛、未來無佛,現在有佛、現在無佛,於佛法中,心不退轉;聞佛智有盡、佛智無盡,於佛法中,心不退轉;聞三世一相、三世非一相,於佛法中,心不退轉。」菩薩已得第六正心住,行般若理體,入無生畢竟空之境界,心常行空、無相、無願三三昧門中,止、觀雙運,身心和合,縱隨壞緣,心不退轉。

 

        第八、童真住,經云:「此菩薩住十種業。何者為十?所謂:身、語、意行無失,隨意受生,知眾生種種欲、解、業,知世界成壞,神足自在,所行無礙。」此位菩薩,身心清淨,身、語、意行無有過失,了知眾生愛欲不同、解知有別、業報不同;為利益眾生,隨願受生,所行無有障礙。對佛的八萬四千法門,自己均能豁然貫通,開悟、瞭解一切諸法實相,再行教化。 

 

        第九、法王子住,經云:「此菩薩善知十種法。何者為十?所謂:善知諸眾生受生、諸煩惱現起、習氣相續、所行方便、無量法,善解諸威儀,善知世界差別,善知前際後際事,善知演說世諦、第一義諦。」此位菩薩善知十種法,知六趣四生受報差別,知眾生現行煩惱、習氣,知法如藥等,能以法師軌儀,依法、義、辭、樂說無礙等四種無礙智,隨眾生根性生熟,或以世俗諦,或以第一義諦,廣為說法。

 

        第十、灌頂住,經云:「此菩薩得成就十種智。何者為十?所謂:震動、照耀、住持、往詣、嚴淨無數世界,開示、觀察無數眾生,知無數眾生根、令無數眾生趣入、調伏。」此位菩薩成就十種智,前五是了世界無礙智,後五為成就眾生無礙智。以智度滿故,堪行佛事,佛以智水為其灌頂,如王子受灌頂,登上王位。

   

     《華嚴經》一部,是說明智正覺世間、器世間、眾生世間等,三世間圓滿,分為信、解、行、證四部分。菩薩從凡夫位,正信因果,發菩提心,從聞、思解,至行菩薩行,廣修種種法門,證入法界,圓滿佛的果德。菩薩發心之因,有二:一、緣佛發心,說明眾生觀察佛陀的圓滿相、悲智利他行,成就果德,求佛智而發菩提心;二、緣眾生發心,菩薩觀眾生苦,利眾生而發菩提心。菩薩發心,其心廣大,如《華嚴經‧十回向品》中所云:此菩薩「住法師位,廣行法施,起大慈悲,安立眾生,於菩提心,常行饒益,無有休息。」此菩薩以等法界之心,行法界無量迴向,如法界無量,迴向之心亦無有量。身為佛弟子,當如菩薩發心,安住於菩薩道,從親近善知識,讀誦經典,修學一切法門,對治自心的煩惱、習性,修學圓滿,如法王子,能紹王位,接受佛法的灌頂,得受智職位,住法師位,說法利益眾生。所以各種布施中,法施為上。

   

        法會圓滿當日,上午十點普佛,下午二時舉行三時繫念佛事一堂。禮請證豪法師,為三時繫念佛事主法和尚;常住法師與大學部學僧擔任悅眾。春季華嚴誦經會在清明節舉行,意義深遠,不僅自己用功,深入經藏,並將誦經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。在迴向時,應生起感恩之心:感恩佛陀的教法,增長法身慧命,感恩生身父母養育之恩,感恩國土護載之恩,感恩眾生互助互惠之恩,讓我們能夠德業成長,生活無虞。講堂在法會中,舉行超薦佛事,藉由三寶功德力,禮請諸佛、菩薩,慈悲接引歷代先亡、累世怨親、無祀孤魂等眾,來到道場,聽經聞法,在誦經、念佛、懺悔、發願、受三皈依等儀式中,以佛法開導,齋食供奉,令其心開意解,往生極樂蓮邦。 

 

 

        十天法會在伽藍讚聲中圓滿,祈願以諷持《華嚴經》功德,迴向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早日平息,人人身體安康;感恩防疫及醫護人員辛勤付出,守護大家的健康;肺炎患者,早日康復;疫病往生者,遠離恐懼,往生淨土。今年的春季華嚴誦經暨清明報恩法會,在僧眾及居士的配合下,以防疫為先,順利圓滿,這是一段值得深思的修行歷程――但念無常,慎勿放逸!


回上頁
上一則
下一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