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涂惠屏老師
桃園市大溪區僑愛佛教講堂於2021年10月8日起,至10月17日,舉行為期十天的「秋季華嚴誦經法會」。正值新冠疫情的二級微解封,大殿容納人數增至80人,許多信眾掌握機緣,在身、口、意都謹慎護持的狀況下,法喜充滿的圓滿全程。法會由自莊住持主法,常住僧眾引領大眾,每日諷誦四卷《華嚴經》。僑愛佛教講堂於春、秋二季舉行的華嚴誦經會,分別在春季誦卷一到卷四十,秋季誦卷四十一至卷八十,每年合計誦一部完整的八十卷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早上八點,寶鼎讚之後,大眾於「遮那妙體」的梵音繚繞中,攝心諦聽,開始了每日五支香的加功用行。第二支香在唱誦一卷經文後,禮請自莊住持開示華嚴要義。午供後,下午再分兩支香,持誦兩卷經,到晚課圓滿,約在下午四點三十分前結束。10月17日法會圓滿日,上午誦完《華嚴經》卷八十,下午一點三十分普佛送聖,十天的法會於下午三點半左右圓滿。
法會期間,自莊住持每日於誦經前,略說當日讀誦經文內容,鼓勵大眾於誦經時隨文入觀,獲得法益。第二支香誦經結束,自莊住持開示華嚴經義,今年依往例,先從「七處九會三十九品四分五周因果」之圖表說起,為大眾講解整部《華嚴經》修行階位與組織架構,並約略解說各會要義。依舉果勸樂生信分、修因契果生解分、託法進修成行分、依人證入成德分等四分,解說菩薩發心修行次第,以及如何依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等六位行法,圓滿菩薩行。隨後,便依當日所誦的經文,或廣說、或略說、或喻說,為大眾開示經文要義。
此番重回普光明殿,為第七會,如來親作會主,宣說等覺及妙覺法門,依〈十定〉、〈十通〉、〈十忍〉、〈阿僧祗〉、〈壽量〉、〈菩薩住處〉、〈佛不思議法〉、〈如來十身相海〉、〈如來隨好光明功德〉、〈普賢行品〉、〈如來出現品〉等十一品十三卷經文,說「等覺、妙覺法門」。自莊住持於開示時,提及〈十定品〉中的與會大眾雖然從聽聞普賢菩薩的名號,就獲得了不可思議的無量三昧和廣大智慧,為什麼卻始終無法親見普賢菩薩? 自莊住持提醒大眾,佛菩薩就在我們身邊,就好像普賢菩薩就在普光明殿,身處大眾之中,我們卻無緣得見! 該如何行持,才能見到佛菩薩? 住持以佛陀給普眼菩薩和諸大眾的建議,分享給大眾 :「諸佛子!汝等宜更禮敬普賢,殷勤求請;又應專至觀察十方,想普賢身現在其前。如是思惟。周遍法界,深心信解,厭離一切;誓與普賢同一行願,入於不二真實之法。其身普現一切世間,悉知眾生諸根差別,遍一切處集普賢道。若能發起如是大願,則當得見普賢菩薩。」所以,見佛、菩薩的關鍵在於至誠禮敬,殷勤求請,並與之同一行願。普眼菩薩與諸大菩薩,接受佛陀的指示,一起五體投地,至誠頂禮求見,果然,普賢菩薩如大眾所請,現出色身,宣說十大三昧法門。在〈十忍品〉中,普賢菩薩說十種忍,以十忍法門為般若行。若得此忍,則得到一切菩薩無礙忍地,一切佛法無礙、無盡。成就無礙智,智慧及所行,眾生莫能測。於〈普賢行品〉中,自莊住持與大眾分享普賢菩薩對修菩薩行的菩薩們的告誡 :「不應對其他菩薩起任何瞋心,因為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」,什麼是百萬障門呢?經中列舉出 :「不見菩提障,不聞正法障,生不淨世界障,生諸惡趣障,生諸難處障,多諸疾病障,多被謗毀障……」,共九十二種障。比起百萬障,這些也只是略說,旨在強調瞋恚不但妨害菩薩利他的發心功德,也是大悲化眾的最大障礙。接著宣說應該勤修的十種法,其中就有「不捨眾生,視菩薩如佛」的提醒。
第三次在普光明殿聚會,是第八會,依〈離世間品〉,說「二千行門」。這是《華嚴經》中第二番遍明六位因果。自莊住持於開示中說明,所謂的「世間」,「世」是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,是表達時間的概念;「間」則是指東、西、南、北、上、下等十方,是表達空間的概念。我們就是因為執著於這個時空,無法超越,才會在世間流轉,不得自在解脫。因此〈離世間品〉就是在說修行成就的佛、菩薩,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,無量劫就是一念,雖離世間而未離,說未離又究竟離。「離」字在此具二義:一、性離,是指世間性空,故應出離,即出世間之意。二、事離,是指菩薩因心懷大悲,能隨順因緣,常行於世間,又因深具妙智,故能處世而不染,達於悲智雙融、動靜無二,於世與出世無有障礙,離而能隨。如〈入法界品〉經文所說:「行於世行,不染世法;能益於世,非世所壞。普作一切世間依止,普知一切眾生心行,隨其所應而為說法,於一切時恆得自在。」
法會第六天,《華嚴經》誦到〈入法界品〉,自莊住持為大眾開示所謂的「入」,是指能入的智慧妙行,所入的則是法――「法」即是心,心生則一切法生。「界」是區分,也有生起之意,我們現前生起的一念心,就是「法界」。廣義的說,我們都在法界裡,只是每個人因緣不同,所處的「界」也不同。〈入法界品〉在《華嚴經》裡屬於證分,也就是「依人證入成德分」。佛陀為了讓眾人信受經文前面所說,由凡夫到佛果的修行法門確實可行,因此才有此品經文的施設。敘述善財童子從凡夫經過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,依據文殊菩薩的根本大智以及普賢菩薩的願行,還有諸菩薩和善知識的指導,從發起淨信、正確了解、如法修行,最後進入彌勒樓閣,而證入一真法界的實例。這種親歷、實修的示範,是華嚴宗教學上最大的特色。自莊住持長期在講堂開設「品味華嚴」課,一直以〈入法界品〉為教學主題,大殿之上,有半數以上的佛子、信士,多年來,在住持的引領下,隨善財童子一同參訪各式各樣的善知識,誦經至此,頗有故人重逢的親切感。住持也依然不疲不厭的為大眾講解善財童子,如何與善知識互動,如何受教,如何讚嘆,如何思惟,如何修行的故事。
法會最後一天,善財來到彌勒菩薩的本鄉――海岸國大莊嚴園。當彌勒菩薩以神力出現在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中,善財童子歡欣的五體投地。彌勒菩薩向大眾盛讚善財童子,不但發了菩提心,還能在尋訪善知識的過程不顧身命、堅定修行。其求法的金剛心志及勇猛精進,實屬希有難得。因此,善財童子的菩薩行,將於一生中得到圓滿成就。彌勒菩薩並於一彈指間開了樓閣的門,讓善財童子進入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中。其中廣博無邊,猶如虛空,無量百千的微妙樓閣散佈於每個角落。善財於此聞不可思議微妙法音,得無量總持門,證「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解脫門」――此是一生菩薩所證得的境界。彌勒菩薩接著指示善財童子再一次去拜見文殊師利菩薩,圓滿這段參訪善知識的修行旅程。
善財童子到了普門國的蘇摩那城,回想自己從莊嚴幢娑羅林大塔廟前,受文殊師利菩薩的鼓勵,遊歷了一百一十城,參訪了五十二位大善知識,為了實現自己的信願,對於那些善知識的教誨都能信受力行,這都要感謝文殊菩薩的加持和指引。就在這時候,文殊菩薩從遠方伸出右手,經過一百一十由旬,撫摸善財童子的頭頂說:「善哉,善哉,善男子!若離信根,心劣憂毀,功行不具,退失精進;於一善根,心生住著;於少功德,便以為足;不能善巧發起大願,不為善知識之所攝護,不為如來之所憶念,不能了知如是法性、如是理趣、如是法門、如是所行、如是境界。若周遍知,若種種知,若盡源底,若解了,若趣入,若解說,若分別,若證知,若獲得,皆悉不能。」當文殊菩薩向善財童子開示遠離信根的種種禍患時,善財卻即刻成就了眾多的法門,置身於普賢行願的菩提場中。為甚麼會這樣呢? 因為善財在文殊菩薩的加持下,長久以來所獲得的善知識教導與法門,在他堅若金剛的信心中,一時間都得到了印證。既然智慧門的修學已獲得圓滿的成就,那麼在菩薩行願的修習上,還是必須仰賴普賢菩薩的指引。
最後,善財童子在普賢行願的菩提場中,接受了普賢菩薩的摩頂加持,為善財童子作印證,使他看見了普賢淨土的莊嚴瑞相,而進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。並在普賢菩薩的引導下,得到了成就佛果功德的殊勝法要〜「普賢行願十大願王」。
自莊住持於開示中再次提醒大眾,學華嚴的人,一定要時時提起正念,發菩提心,見眾生苦,學習安忍,不惱害眾生,常令眾生歡喜,佛便歡喜。文殊菩薩對善財童子的提醒就是對我們的提醒 : 信,是學佛入門的基礎。但是這個基礎必須透過深入經藏,依止善知識,時時以佛法來思維、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,才能讓信心安住,進而習佛的知見,開佛的智慧,入佛的境界。若能如此定心修學,必定功不唐捐,有朝一日,使自己成為福、慧俱足的佛弟子,漸次具備自度、度人的能力。自莊住持期許祝福所有與會大眾,眾人皆領納在心,歡喜信受!
法會圓滿結束,自莊住持帶領大眾於迴向前觀修,願參與法會眾等皆能福慧雙修,家庭安和,願一切眾生都能遠離三災八難,皆能得樂及樂因,離苦及苦因。祝禱世界各地的新冠肺炎疫情早日平息,人人健康平安,身心自在!佛弟子皆能具足佛智,於菩提道,永不退轉!